與科技同行,與健康同步 — 2020全國科普日活動之明鳳甲魚科普大講堂
時間: 2020-12-02 15:49:45 來源: 明鳳漁業
9月18日,以“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”為主題的浙江省2020年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在余姚市橫坎頭村村委會舉辦。活動現場,各參展科技企業圍繞主題,整合資源,以生動、形象的各種形式吸引參展市民駐足參觀和領導的高度肯定。
浙江省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由浙江省科協聯合省委宣傳部、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、省水利廳、省農業農村廳、省衛生健康委員會、省應急管理廳、省社科聯、寧波市政府共同主辦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、陳勇、李賀軍,省科協黨組書記、副主席鄭金平,寧波市副市長陳炳榮,余姚市領導奚明、葉枝利、林偉等出席活動。
寧波市副市長陳炳榮一行蒞臨明鳳展區
明鳳甲魚作為浙江省農業骨干龍頭企業、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單位、國家級中華鱉原種基地受邀參加本次活動。活動現場,明鳳甲魚通過發放資料、現場宣講、直播互動等形式為市民展示科普明鳳甲魚創新歷程、甲魚傳統文化及甲魚營養價值,生動趣味的科普方式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看。
明鳳甲魚張明興副總經理表示,公司多年來致力于甲魚產業推廣、甲魚文化弘揚以及甲魚品牌塑造,成立行業首家民營“龜鱉研究所”,首家“院士工作站”,與中國水稻研究所、上海海洋大學、浙江中醫大學、浙江萬里學院等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。主要從事中華鱉育種、防疫、生態養殖、加工,中華鱉醫藥、保健產品與中華鱉傳統藥食同源食療產品的應用,土壤改性、稻鱉共生、水產套養殖技術的研究。在數字化時代,打造智慧漁業與生態養殖兩大引擎,我們就能把握先機、勇立潮頭!
活動現場聚焦“穿越七千年,與「新」共生長”。明鳳甲魚源于河姆渡,滋養七千年!自然種源傳承,采用全過程大湖塘集合多層生物循環技術。地處北緯30°杭州灣畔明鳳·萬畝鱉海生態基地,在大湖塘微咸水環境中讓甲魚捕食活蝦,增加活動量與野性,自然淘汰,是吃活蝦的野甲魚。脂肪少、肉質多、膠質黏、蛋白質豐富、口感鮮美!先后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、中國優質農產品金獎、2019中國國際現代漁博會金獎、2017最具影響力水產品企業品牌等榮譽。
眾所周知,甲魚渾身都是寶,甲魚的頭、甲、骨、肉、卵、膽、脂肪均可入藥。《名醫別錄》中稱鱉肉有補中益氣之功效。甲魚富含動物膠、角蛋白、銅、維生素D等營養素,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,也是提高母乳質量、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補佳品。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鱉肉有滋陰補腎,清熱消淤,健脾健胃等多種功效,可防治虛勞盜汗,陰虛陽亢,腰酸腿疼,久病泄瀉,小兒驚癇,婦女閉經等癥。《日用本草》認為,鱉血外敷能防治面神經,可除中風口渴,虛勞潮熱,并可防治骨結核。
一、甲魚的身體構造
甲魚,是鱉的俗稱,也叫團魚、水魚、是卵生兩棲爬行動物,是龜鱉目鱉科軟殼水生龜的統稱。共有20多種。中國現存主要有中華鱉、山瑞鱉、斑鱉、黿,其中以中華鱉最為常見。
二、甲魚的成長過程
甲魚蛋→稚鱉→鱉苗→鱉種(幼鱉)→成鱉→種鱉
三、甲魚的營養價值
甲魚味道鮮美,味道豐富,無論蒸煮、清燉、還是燒鹵、煎炸,都風味香濃,有“五味肉”的美稱。而且甲魚是高蛋白、低脂肪的代表,能夠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,歷來就是傳統的滋補上品。甲魚具有雞、鹿、牛、豬、魚5種肉的美味,素有“美食五味肉”之稱。
四、甲魚的歷史淵源
龜鱉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遠古的生物之一,早在兩億年前的晚三疊紀,它們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,鱉類是從早期的原始龜類演變進化而來的。經對河姆渡出土的文物考究,我國先人食用甲魚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,而甲魚的人工養殖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前,春秋時期范蠡的《養魚經》就有明確記錄。甲魚作為名貴水生養殖動物,已經被公眾廣泛接受,甲魚作為可藥,可食、能保健的甲魚產品,無論是傳統食療還是現代醫用,都有極其重要價值。《日用本草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、《中國藥典》對其營養及效用都有詳細記載。
五、甲魚的飲食文化
相傳前清中晚期,在寧波江北岸臨江有一家小酒鋪,掌柜以燒冰糖甲魚著稱。一天,來了兩位外地舉人都是富家子弟,正欲赴京趕考,途徑寧波相約到這家酒樓飲酒,觀賞江景。只見這冰糖甲魚,鰲頭上翹,晶瑩透亮,清香撲鼻,便挾起品嘗,一到嘴里;由綿糯香甜,滋味非同凡響,贊不絕口連呼“妙哉!”盡歡而去。待到秋季揭榜,其中一位舉人果然中了狀元。他衣錦還鄉,春風得意,特地重登甬江這座小酒樓,指名要吃“獨占鰲頭”!說是吃了此菜,身健神旺,金榜高中乃此菜之功也。店家便又精心制作了一道“冰糖甲魚”,讓狀元公品嘗,并捧上文房四寶,恭請狀元為酒樓題名。狀元老爺正在興頭,也不推卸,端起筆來,寫了“狀元樓”三個大字。從此以后,甬江狀元樓名噪浙東。被評為寧波十大名菜之一,并名列榜首,又一次“獨占鰲頭”。